首页 > 文化 > 朔方文苑 正文

换 种 子

稿件来源:共产党人3期 作者:崔继鹏 发布时间: 2022-02-18 | 打印 | 字号:TT

  近年来,因为工作的需要,经常下乡驻村工作,渐渐地对农村产生了割舍不断的情缘。每每看到长势良好的庄稼,充满希望的田野,朴实亲切的笑脸,我内心的喜悦之情便油然而生。现在种田非常方便,不再是“二牛抬杠”,使用拖拉机、农机具,实现了机耕机播;技术人员进村入户、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,宣传、推广新品种;需要的农作物种子直接到种子公司购买,他们不再为换种子而发愁。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使农村发生新变化、大发展,着实让人欣喜,也勾起了我的回忆。我的思绪不知不觉地回到家乡,回想起过去乡亲们为种好庄稼求人换种子的场景。

  我的家乡在宁夏南部山区一个小山村,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,在那个传统的农耕时代,“二牛抬杠”、缺肥少籽、科技落后,粮食产量普遍较低,乡亲们生活困难。后来,农民们渐渐重视农业科技,接受了科技种田的新鲜事儿,懂得了新品种的重要性,相互之间更换新品种在各乡村悄然兴起,成为一种生产方式。有时,农民们为换来良种,不管远近,不分乡村,不论山川,想方设法地找新品种兑换。在当时,换种子成为解决农作物品种紧缺、更新问题最重要的途径,也是群众互帮互助、生产竞赛的晴雨表。

  家乡人有句顺口溜:“人大干、天帮忙,多施肥、用良种,多产粮食吃饱饭。”小麦、蚕豆、豌豆、胡麻、马铃薯、荞麦等是家乡常见种植作物,种植历史久远。这些农作物品种种植年代长久了,会出现品种老化、退化现象,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,减量减产自然而然,需要及时更换新品种。那时,家家户户每年面临着换种子的难题。夏秋收后、春播前,人们便四处寻找有良种的人家,央求兑换种子,及早预留足一年计划种植的籽种。这样,待到春耕时节,确保春播生产顺利。春风吹,春意渐浓,种入黄土地的良种,不经意间探出了小脑袋,在农家肥和土地的滋润恩泽下,接受阳光雨露、日月星辰的洗礼,一天天地长高,一天天地变化,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株幼苗,长成一棵棵庄稼。农民高兴地早出晚归,到田间地头锄草、松土、施肥,给予它细致的关怀,幼苗把根深深地扎在大地母亲的肌肤,在阳光下张望,在星空下熟睡,在微风中摇曳,在季节中变化,绽放出花朵,结出果实,弥散着芬芳。

  我的母亲既是耕耘者,更是守望者,母亲与乡亲们一样在土地上辛勤耕作。打小与土地打交道,默默无闻地劳作,种植庄稼占据了母亲大半生时间,但母亲喜欢土地,与土地、庄稼有割舍不断的情愫。春耕生产就像一阵风,有序、紧张而激烈。从开犁播种第一天起,母亲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闲不下来,种完春小麦,紧接着豌豆、胡麻、马铃薯、高粱等待播种。荞麦、谷子等秋粮作物还没有种下去,冬小麦又开始要锄草,其他作物紧随其后也得锄草、壅垄等。母亲一块田一块田,一锄头一锄头松土,一次次弯腰铲除杂草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母亲的脸晒黑了,手粗糙了,腰比以前更弯了,苦了累了,坐在田埂上休息一会儿,时而抬头望望远方。人们常说,庄稼长势好,梯田没杂草,这都是农民在用心守望、用脚丈量、用手抚摸、用汗水浇灌的。母亲向来贤惠和蔼,对待我们很慈爱,很少在家打骂我们,从没有与邻里乡亲吵架结怨,对待庄稼就像对待自己生命一样爱惜,细心地照看、关心、服侍它们,生怕病虫侵害,担心牲畜啃噬践踏,最怕杂草与它们竞生。

  母亲也常常到别人的田间地头走走,与父老乡亲们聊天交流。田间劳动来回途中,边走边看沿途村民家的庄稼。有的人勤快,精耕细作、肥料充足、品种优良,作物长势喜人,母亲总要夸赞几句。有的家穷人懒、缺少肥料、品种老化,庄稼稀稀拉拉,杂草丛生,长势不好,母亲看到总是感叹不已。母亲经常给我们说,土地不欺人。母亲注视、守望的过程,就是她观察、识别种子良莠的过程。看着自家田里生长的作物长势不如人家新品种,母亲知道该换种了,心里盘算着找谁家换,换什么品种。母亲对小麦、豌豆、胡麻、马铃薯种子新品种名称是模糊的,一般记得没有那么准确、规矩,只知道长势好,能多产粮食就是好品种。至于名字别人叫啥名,母亲跟随着叫。比如,上世纪80年代的新品种小麦牢麸麟、裸麸麟、红星一号,上世纪90年代的中引6号、晋太、宁冬7号、丰收二号等,母亲不识字,自然而然记不住名字,不知道它的来历,有麦芒的叫它长头发,没麦芒的叫秃葫芦,个头高的叫它大个子,秸秆矮的叫胖墩儿等等,形象而逼真,自然而朴实。

  母亲对作物品种重要性的认识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。村庄尝试种植冬小麦以后,冬小麦耐旱,能抵御春季卡脖子旱情,产量比春小麦明显要高。一次尝试犹如一声惊雷、一场春雨,激发了乡亲们结构调整的热情,压缩春小麦面积,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,速度之快、积极性之高,就像迎来了第二次土地联产承包制。乡亲们家家户户种植冬小麦,母亲从最早种植冬小麦的农户家里兑换了种子,开始种植冬小麦。母亲珍惜优良种子,精心种植、上足肥料,悉心管理、锄草精耕,母亲的辛勤付出,我们家的冬小麦连续三年喜获丰收,家里有了余粮,稳定解决了全家温饱问题。有一年,春分过后,一场毛毛细雨及时为村庄、树木、禾苗洗尘,大地孕育着生机和活力,冬小麦在细雨的滋润下迅速返青。清明之后,大多数乡亲们的冬小麦长得绿油油的遮盖住地面,唯独我们几户人家的冬小麦田一片绿、一片枯黄,满地花得像松鼠的脊背。后来,母亲才搞清楚村庄大部分人家针对近几年干旱少雨,纷纷置换了冬小麦品种,新品种发挥了耐寒抗旱作用。而我们家却吃了品种老化的亏,冬小麦减产严重,只打碾到了少得可怜的几麻袋小麦。母亲看着一年辛勤劳动的结果,一句话都没说,满眼是歉收的痛苦。看到别人家小麦袋子一车接着一车地往回运,我们羡慕极了,母亲决定要更换小麦品种。

  干旱时一碗油换不出一碗水。刚刚解决温饱的年代,良种比生命重要,更换品种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换种是母亲播种前最揪心、最犯愁的事情,村民们刚刚能吃上饱肚子,良种是农民的命根子。“日子过得并不宽裕,家家都有难处”,这是母亲常常挂在嘴边的话。母亲也想过,找人帮忙还得讲究个礼尚往来,平时来往少的人家,张嘴恳求人家换种,肯定不会同意的。可生存的欲望迫使母亲不顾一切,她走在路上想,吃饭时想,睡觉时想,找哪家合适,先找哪家、后找哪家,像放电影一样在她脑海中演绎了一遍又一遍。先找了几家父亲曾经帮助过,与我们家关系好的人家,那些人家以各种理由一一拒绝,母亲没有兑换来一粒种子。

  时间如流水,白露将至,眼看一天天地接近播种冬小麦的时间,那一段日子母亲吃不下饭、睡不好觉。一次次地被拒绝、一次次的失败,让母亲的尊严扫地。后来,母亲突然想到邻村父亲的一位好朋友,抱着试试看的心情,买了两瓶橘子罐头去找,人家才答应兑换冬小麦种子。母亲笑得满脸开了花,双手捧着冬小麦种子泪流满面,一个劲地说着感谢的话。

  母亲珍惜来之不易的金贵种子,筛掉杂质和劣质颗粒,择一个艳阳天翻晒。白露至,天气凉爽了许多,大雁开始南飞,树叶纷纷掉落,南河村人忙碌着播种冬小麦,母亲也不落后,按时令播种冬小麦。母亲有空了就去田间,查看冬小麦出苗情况,看到出苗率高、幼苗茁壮,让母亲见识了良种的威力。第二年春天,母亲带领我们给即将返青的冬小麦施肥,施过肥的小麦在春雨的滋润下,一个劲地疯长,长势喜人,收获后产量高,颗粒饱满,人人都夸奖好种子,让母亲喜笑颜开。冬季,村庄开始打碾大场,我们家打碾了一年的小麦后,母亲挑选色泽红润、颗粒饱满的小麦,经过晾晒、筛选、挑拣土石后,叮嘱我们装袋过秤要旺。还小麦时母亲与我们一起去主人家,与女主人说长道短唠叨一会,说些感谢的话。

  换种子在家乡持续了很长一个时期,几乎家家户户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品种更新换代。上世纪90年代末,随着科技的进步、推广,各类良种更新换代快。尤其是进入新时代,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,让乡村农作物种源充足,品种齐全,乡亲们随时可以购买到需要的新品种,村民不再相互之间换种了,我们也可以按母亲要求买回良种,帮助母亲种植、打理庄稼。

  母亲不再为换种子而发愁了。

  (作者单位:自治区乡村振兴局)

  责任编辑:何青芳


>>><<<
【作者】:崔继鹏
【来源】:共产党人3期